(内容导读:结合加息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种种迹象来看,加息,应该已经在路上,正朝我们走来…本文内容系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人或任何机构、企业做出任何决策的依据,也不构成对文中提及的个人或机构的评价。)
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全球暗流涌动
进入10月以来,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暗流,正在全球加速涌动。
首先是,8月24日,以色列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75%,成为自去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全面暴发以来首个加息的经济体。
其后,10月6日,澳大利亚央行成为20国集团中的首个加息国,将基准利率从49年来最低点的3%上调至3.25%,并称会继续加息,其理由之一就是“房价已上涨太多”。有分析认为,这是全球新一轮加息周期的信号。为遏制通货膨胀,主要工业国家很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启动加息周期。澳大利亚加息,旨在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并充分考虑到了房地产因素影响。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被认为是加息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接着,10月27日,面对新一轮资产价格升温,印度央行宣布,自11月7日起,将商业银行法定流动资金比率由24%调升至25%,以确保在不损害复苏过程的同时,抑制通胀预期。这就意味着印度央行朝着收紧货币政策迈出了第一步,不过仍然维持当前基准利率不变。印度政府预估,印度经济增长幅度有“偏上”倾向,在截至2010年3月的财政年度里,将达6.5%-6.75%。有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央行为应对通胀与资产价格上扬所采取的措施,是具有“转折意义”的政策变化,暗示印度的加息之日或已近在咫尺。
另外,当地时间10月28日,挪威央行举行议息会议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1.5%,挪威自此成为了欧洲首个加息的国家。
新西兰央行,也将在10月29日公布最新利率决定,在议息会议声明中放弃宽松货币政策的立场。
此外,韩国央行行长李成太在10月15日表示,韩国的加息步伐可能会大过常规的25基点,这已暗示韩国可能会于近期加息。
市场还预期,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宣布加息。
随着加息潮相继在亚洲、大洋州、欧洲蔓延,摩根士丹利的专家认为,全球货币政策正在迎接一个所谓的“新时代”。对各国决定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因,分析师们普遍认为是对经济回暖的信心以及对通胀压力的担心。荷兰国际集团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蒂姆·康顿称,全球性加息时间表,取决于相关经济体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整合度,与中国贸易和经济依赖度较大的经济体将会首批加息。
中国会不会跟着适当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前述内容来看,世界经济形势这个外部条件正在逐步形成。
国内经济形势,预示加息只是迟早的事情
从国内经济形势这个内部条件来看,中国的宽松货币政策会不会适当调整?近期会不会加息呢?通过下面三个方面的分析,或不难得出答案:加息只是迟早的事情。
首先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前三季度GDP增长7.7%。这说明,经济复苏进程乐观,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做适当调整的可能与必要,以防止资产价格上涨,带来新的经济问题。
在资产价格上涨方面,房价的上涨最为典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1%,特别是今年二季度以来房价再次快速上涨,已使得去年出台的系列刺激房地产消费的政策,在明年难以再续。其中,最主要的政策,当是营业税“5转2”等财税减免和房贷利率7折优惠等政策。
其次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预期一直高涨。在通货膨胀预期下,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预期不断攀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8%,与8月相比,同比跌幅缩小0.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CPI同比下降1.1%,但环比来看,7月份由下降转为持平,8、9月份分别上涨0.5%和0.4%。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6.5%,其中9月份环比上涨0.6%,环比已经连续六个月上涨。
可以看出,虽然CPI增幅虽然沿续09年以来的低位运行态势,继续呈现负值,但跌幅大幅收窄,通胀预期已经愈发浓重。在国务院新闻办于10月22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在回答记者有关“价格增长、通货膨胀”问题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表示,存在着通胀的预期,对通胀预期要给以高度关注。
再则是,决策层今年首度表示重新关注通胀风险,央行正副行长先后表示通货膨胀压力在逐步积累,制订货币政策将关注到通货膨胀的问题。
10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自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重提“通胀预期”,首次将管理好通胀预期列入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内容,可见决策层正在重新关注通胀风险。
此前的10月15日,在北京大学资本市场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问题时明确表示,“央行非常重视公众通胀预期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在周小川的讲话中,虽然没有明确用到“加息”这个词汇,但可以说是直接承认、回应了公众通货膨胀预期这个问题,也间接回应了公众要求加息以打击通货膨胀预期的呼声: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加息等只是迟早的事情,只是力度、频率如何把握的问题。
其后的10月20日,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在“全球商报经济论坛”上也表示,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良好,但结构性的问题仍然突出,通货膨胀压力在逐步积累。当前,在货币政策操作上,要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防止流动性变化对资产价格和消费价格造成影响。马德伦的此番讲话,再次提到货币政策需要关注到通货膨胀压力的问题,应对因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价格和消费价格上涨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来看,通货膨胀预期已经进一步上升。决策层已经承认并高度重视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预期的问题,就必然需要想办法应对新的问题。虽然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都是应对通货膨胀的工具,但由于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明年很可能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确保实体经济的增长,必然需要有适度的信贷投放。这样,加息便成为了打击通货膨胀的首选工具。事实上,世界经济经验证明,加息到一定幅度是打击通货膨胀最有效的手段。
加息,将是压垮高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基于国内外两大经济因素分析,并结合种种迹象来看,可以预期的是,为打击通货膨胀预期,抑制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确保未来经济能持续向好,央行必然会祭出适时加息这一手段,以防止中国经济在尚未完全复苏的衰退之中同时出现结构性泡沫的问题。否则,可能会引致新的经济问题,出现令人头痛的经济滞胀,就象美国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那样。
尤其考虑到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等因素来看,如果美国加息,中国当会及时跟进。
近期人民币伴随美元走软,或为加息创造了机会时间。
可以说,如果中国及时加息,则可能将进入新一轮加息通道,再次告别低利率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房贷利率7折等刺激房地产消费的政策自然就不可能再继续。
从目前情势来看,取消期房预售制度,在近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开征物业税,虽说也只是迟早的时期,但迄今尚无具体的时间表,因此,在短时期内开征物业税也是不现实的。这样看来,除了政府行政因素外,真正能有效打击高房价的手段,或只有加息这一招。
事实上,目前的房价,虽然短期内还可能继续上涨,但上涨的空间已经不大。如果逐步加息到一定程度,将对高房价形成有效的打击。也就是说,加息将成为压垮高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政策退出或迎来成交小高潮和促销潮,随后便是成交深度低迷
正如前述所说及的,一旦加息,便将事实性地自动推倒房贷利率7折这一优惠政策。此外,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央政府在去年出台的其他刺激房地产消费的政策,在即将到期后,一般也会按时退出,延续的可能性不大,也难以出台新的相关政策。即便有少部分政策可能延续,但大部分政策会到期退出。这是因为,去年出台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是基于应对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为目的、前提的。相关涉及房地产的刺激政策,并不是专门针对房地产而出台的救市政策,是作为刺激增长的一个部分,或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捆绑在整个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中搭车出台的。如今,确保经济增长(防大幅衰退)的初步目标基本已达成,防通胀将取代防通缩,没必要接着再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同样,站在宏观经济角度来看,由于政策的前提已经改变,就没有必要全面延续房地产刺激政策,来为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无疑的是,一旦房地产刺激政策到期终止,房地产市场就会出现刺激政策退出效应。事实上,在一些地区,刺激政策退出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这种政策退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优惠政策即将到期退出,就意味着到期后购房不再能享受到相关优惠。于是,一些消费者可能会抢搭政策末班车而突击买房,从而可能在年底形成一个成交小高潮。只是,再次快速大幅度上涨的房价,再加上房价随后下降的预期也在逐渐形成,已使得不少消费者重回观望,从而使得原本因政策即将退出而带来的年底成交小高潮大打折扣。
二是,政策对房地产消费者的刺激,多少带有一定的提前透支性质,一些近期需要买房的消费者已经在今年赶政策优惠而买了房。当刺激政策退出后,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短期内有效需求短缺的问题,可能会迎来一个成交深度低迷的时期。
一旦成交进一步持续低迷,在高房价下,消费者将进一步加剧观望。这样,房地产市场可能重回调整通道,房价可能再次进入下降通道。
正因于此,一些开发商,当会抓住政策退出效应所带来成交小高潮的机会展开促销。因此,房地产市场,很可能会在年底迎来促销潮。
一旦加息,不但会加速形成房价下降预期,加息到一定幅度后甚至会直接逼迫房价下降,还会促使促销潮升级。